袁宝林:今天参加这个活动感到非常荣幸,能够跟各位艺术家交流,尤其感到荣幸和高兴。
刚才参加了整个“中国书画名人榜”组织的这次活动,整个过程,包括最后看了书画名人榜组织的历次活动很少感动,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的主任邵大箴先生,刚才有一个镜头,讲的是这样的话,说:“中国书画名人榜架起了艺术家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我觉得这句话讲得很肯切。利用现代传媒,能够把我们的艺术在广大人民群众之间推广,我觉得这是非常有意义的活动。
刚才我也讲了一点感想,就是我们这个“八人展”是在2009年的第一时间的黄金时段,新年伊始,春节之前,这也是非常值得庆幸的。
另外就是这八位画家像杜全兴先生画的画八仙过海,风格各异,而且都有相当高的艺术造诣。这一点用现在经常说的话,就足以吸引人的眼球了。艺术家的水平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我自己眼睛的视力很糟糕,可是这次活动组织得很好。我很受感动。
一、贾小姐提前通知我们,并且把印的八人画册提前送到我们手里边,并且一再地跟我们联系。希望能够两点之前赶到这里,这些安排都非常细致、周到。
二、刚才又看到整个的过程,这样郑重其事,这样有条不紊,而且效果,使我们感觉电视台组织的活动真是这样,这样的隆重感和新年的气氛。
三、再有名人榜非常注重学术研讨活动,这样的安排非常好,确实令我非常感动。
我刚才讲各位的艺术造诣都非常高,而且风格各异。这是我实实在在的一个感受。我事前没有机会看到各位的原作,但是从画册里面,我非常仔细地看了各位的作品,我觉得确实有很高的水平。
觉得有很多话可说,咱们这个活动安排的内容很丰富,延续了这么长的时间,一般情况下就会感到有一些劳累。但是现在我们没有这种感觉,我觉得有无尽的话要说。而且觉得能够和各位画家互相交流一下这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我自己就很受教育,很开眼界。
下面谈一点我的一些感想,按照画册的顺序。
第一位,今天认识的第一位画家是赵玉凤老师,我基本上把各位画的名字都记下来了。赵老师的画,我一眼就看到很熟悉的永乐宫壁画的形象,中国壁画的传统真是太优秀、太丰富、太感人了。如果讲到壁画,讲到壁画在美术史上的地位,我觉得永乐宫壁画应当是在美术史上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赵老师在对壁画的研究方面,在中国的艺术家里面也是屈指可数的。
我有这样一种联想,因为赵老师是山西人,永乐宫本来是在芮城,前几天有一个机会,我觉得挺可惜的,因为时间冲突了。本来永乐宫有一个学术研讨会,美院的一个老同学组织的,但是没有去成。永乐宫的壁画我非常喜欢。
另外就是赵老师的这些作品,除了使我们联系起大家大家都非常敬仰的、非常熟悉的、非常热爱的中国古代壁画传统。同时她的画更好在把古代的传统跟今天艺术家的追求和今天当代人的审美趣味,作为一个学术探讨的方向,很好地结合起来。
我特别喜欢其中的一幅画,叫做《走进现代》。还有一幅画是《光色空间》,我觉得非常有意思。赵老师不仅仅是对古代优秀的壁画传统有深入的、独到的、很高造诣的研究的功力,而且她是一种“再创作”,和今天的审美趣味、和我们今天对时代的感受,我们对传统的热爱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这一点探索是非常宝贵的,也是很有成绩的。
我刚才说找老师是山西人,因为中国的古建90%都保留在山西。不管是云冈石窟也好,还是太原晋祠也好,反正是古代优秀的艺术传统,山西是得天独厚的一个地方。
我想到山西也就想到赵老师对敦煌壁画的研究。包括对北京,我上学的时候,曾经到法海寺去临摹过法海寺的壁画。今天我又知道赵老师曾经在蒋采萍先生办的“实色重彩研究班”进行学习并参加展览,我觉得她的探讨是一个全方位的,包括在我们具有悠久传统的制作方面一些独到的东西,赵老师都进行了很深入的研究。
我想到山西的时候,就联想到甘肃,因为甘肃有敦煌,有飞天,有敦煌石窟的古代瑰宝。在艺术界前几年有一个很轰动的演出,就是甘肃省歌舞团编导演出的《丝路花语》,那里面反弹琵琶,非常优美的动作真是非常经典,但是他把它已经变成活的,变成今天对于传统的再造和提升,我觉得这点非常了不起。这点不是别人做的,是甘肃省歌舞团知道自己的敦煌石窟,包括天水、麦积山等都是甘肃的,他们最清楚自己的传统是多么宝贵,多么珍贵的。而且是用一种传统的再造和提升、升华的高追求和境界,实现了对传统艺术的提升。这一点在赵玉凤老师这里边有异曲同工之妙,我觉得是非常精彩的艺术创作。
我觉得有很多话可说,但怕占大家的时间太多。我对每个人的画,我觉得风格上拉开的距离和各自长期潜心研究的艺术追求都是非常可贵的。
按照顺序,就想到我今天是第一幸运观众,虽然不是我抽的彩,但是有两张画,一个是王静明,一个杜全兴老师。我得到了两张画,也是今天创记录的,真是跟我有缘啊!
我觉得杜全兴老师的画非常有特点,而且刚才我跟付京生在一起谈我的感受。我看杜老师的画的时候,看他那幅《知音》,画的是西厢的故事。大概今天这个年岁的人,对中国的传统,包括中国的文艺传统能够非常熟悉,也是屈指可数。我看到《知音》的时候,就想起(王述辉)画的《仕女画》,杜全兴老师(黄君)也学郭画。我在美院上学的时候,黄君教过我们,还有就是画壁画的杜老师也教过我们,觉得特别亲切。
另外我觉得特别宝贵的,就是这些非常熟悉的典故,包括《金陵十二钗》,包括《三英战吕布》,包括《群仙祝寿》,这样一些非常熟悉的。如果说是人民群众的喜闻乐见,我想这一点在杜老师所联系的中国传统文脉,应当是具有最广大的受众的一种题材,我觉得这一点难能可贵。而且能够有这样的水平,这样一个范围,联系着文学,又是人物画,人物画难度极大,不客气地说,人物画因为有造型,有各种情趣,人物讲传神,在造型上、神形上能够惟妙惟肖,又有中国古典绘画的神韵,那是难度很大的。我觉得这一点杜老师的作品是非常宝贵的。
我也没有能够更深入地去做更多的研究,但是我直观的第一感觉,我觉得这代表着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下面再讲一讲孙甲平。我说“风格拉开距离”,跳开讲,不是说哪个更喜欢或者是不喜欢,我觉得这样可以形成对比。我们的风格在各个方面都有代表着一个方向的探索。
正像我们的主持人在前言里面说到“有各种各样的风格面貌。”山水、花鸟、人物不用说了。还有就是写实、具像的、抽象的。在比较接近于抽象的,也不是抽象,是抽象和半抽象的一种风格,而且是很特殊的一个风貌,孙甲平的绘画就给了我这样的感受。
他的画可能使我们联想起西方的画家,比如克里,熟悉西方画的,熟悉西方现代作品的,可能会有这样的联想,至少是我这个见识不广,研究的也不多,会有这样的联想。他的可贵是把中国的元素和西方现代艺术的追求和探索融合在一起,这样就更多地体现了一种现代的,或者是民族化、国际化、世界化。总的来说,是一种在现代追求上的探索。这一点也很难得。
前些天参加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后的一个活动,就是他毕业以后在那里做研究的一个博士后站。一个博士后要组织博士后出站的报告,他的题目就讲到从徐悲鸿的焦点透视为特点的西方写实主义的教学体系和立体主义的西方现代艺术的追求。在艺术教育的格局和发展方面的一个思考。
他说:徐悲鸿的写实的,以焦点透视。焦点透视的意思就是追求三度空间,要把它造成一种令人发生错觉的,一种非常真实的写实,接近于真实空间,有明暗、立体、体积、质感等等追求的造型艺术体系,这是解放以后,在艺术教育方面唯一的,而且是占主流地位的一种追求。
这样一种教学体系和传统会发生冲突。而且认为我们过去的传统办法可能是经验的,是不科学的等等。这就出现了对我们民族传统一种虚无主义的倾向。但是西方现代艺术里面的一个新的发展,最重要的一种模式,就是以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主义。
立体主义,我不能复述博士后的观点,但他是把西方科学的发展和西方艺术的发展做一个对照的研究。立体主义的方法就是多视角,随意性很强的,跟中国传统意向化的方法有不谋而合之处,我们对西方的借鉴同时也激活了我们对传统优秀的艺术方法的认识。
举一个例子,比如董其昌就讲画树画四面,画三面,你喜欢哪个面,在你的艺术表现中就可以按照你的主观意图、修养、笔墨功夫等等,更充分地表达,比客观自然更高地来做艺术表现。
立体主义的方法有很大的自由。我觉得孙甲平先生的作品,可以这样说,《文心雕龙》里刘勰讲“视通万里,思接千载。”我们看孙甲平的作品,从题目上就可以知道,尽管一下子不一定感觉有很神秘的感受,但是可以隐约地感觉到他们这样的追求。比如他有画外星人,画机器人,还有画远古系列的,真是思想非常自由。而《远古的回声》里面还有海岛、海鸥,还有古代的中国元素也好,柔到他那样一种非常自由表现的构图里面,不管是平面分割,还是色彩分割,还是立体主义的视角,我们看到彩陶盆,舞蹈盆,或者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古代彩陶的一些形象。我觉得这样一种探索,既是现代的,又在探索和中国传统的结合。
我说的那个博士后,他是讲,他是应当把立体主义的模式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打破徐悲鸿教学体系的还处在惯性的,甚至是惰性的一元化的,很有局限的艺术追求和艺术教学理念。我觉得从这一点上,孙甲平的作品也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
不知道会不会觉得我说的有点离谱,反正我觉得每个人都很值得研究。刚才我还得到王静明的一幅作品。他说他画了很多小船,刚才他讲话不多,但是很激动、很动情。我觉得艺术家最宝贵的素质是什么?就是一个“情”字。如果你没有感情,如果你不能投入,很多艺术家是把自己的艺术作为自己的生命。
我刚才听王静明讲这么几句话,我就觉得艺术家的这种素质应当是一个共性。如果你的创作不能打动人,首先你不能打动自己,你没有什么感觉非要表现,感觉非这样不可,一睹为快,那么你就先别画,可能我还没有办法深入读解静明的作品。但是我觉得讲小船是包含了很深的自己的一种情怀和感受。
另外他的画相当的明朗、清爽、爽快。很像一个年轻人的作品,非常熟练。你看他的轮廓,把石头、山突出起来,用实色点的朱砂、绿叶,而且用笔非常简练。水的倒影非常明亮,这个水的倒影,我就想到一个是王静明的作品,我都想起白雪石的做法了,就是张家林先生。用笔非常简练,张家林的作品以水墨为主,非常典押,用笔也非常简练。包括他画的动物,不管是鹿,还是牛,不只是简练,而且造型非常生动,我觉得这些都是很难得的。
关于王静明的作品我还想到,他后面远山的处理,有一些赭石,还有一个秋色,这个秋色,我说他更像年轻人画的作品就是这种生动性、灵动性,还有水倒影的处理,不是像黄宾虹那一代画家那样处理的。但是他的远山是用一种赭石的颜色一重,让我居然想起黄宾虹先生的一种东西来。当然不一定跟你的想法重合,但是这种趣味都很有意思。他不但有传统,而且很有自己的追求和面貌。
当然在这个基础上,我想要作为一种学术交流,或者是更苛刻一点的要求,就是艺术在这个基础上能够怎么样能有一种跟现代生活一种呼应的关系,能够令人感动,而且充满诗意,这都是值得各位思考的。
在座的各位都是大画家,在你们面前这样讲,就有一点过分的挑剔了。因为各位在艺术水平上真的都是我非常敬仰的大画家。
我有一点语无伦次了,又跳到赵老师那里,我就看你那个《绿色和田》不但有一种诗意的感受,而且有一种音乐那样的和谐感受。我觉得这种诗意、美的追求、现代感,包括光色的感觉,包括你在《走进现代》那幅画上的考虑,我们不仅看到了古代的像西方文艺复兴那样的,一点不亚于西方的文艺复兴,而且比西方文艺复兴还早三个世纪的作品,像《永乐宫》,那么美,那么大气,那么富有神韵的形象,而且今天又通过光,通过一种当代人的感受,把它提升到今天人的审美境界里,这一点对我是很有启发的。
刚才主持人讲到苏京凌的《梅花》,他用的是“古色古香”,真的是“古色古香”,这种对于传统的含义,是这么专心的,中国传统,包括手法、文人画意境和情趣上的追求,也是很有特点的一位。
在对他的介绍上面,讲到他对王冕、对李方膺、对金冬心、吴昌硕等等,主要是水墨的,还有带颜色的,有点海派的特点,有点吴昌硕情趣上的东西。我觉得都很有特色,特别是刚才付京生讲到的,在我们今天对中国自身的传统有一种重新的认识,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高度,站在跟西方文化相碰撞、交流的历史新阶段,而且在我们今天对自己的传统有了进一步新的认识,对它进行重新审视的时候,对于传统的热爱,深入的反思和钻研,就尤其具有特殊的意义。
真的,我对每一位的作品都很喜欢。我觉得可能更接近与现代人画法的是张坤的作品。张坤给大家画了很多荷花,不只荷花画的好,尤其是人物画得更好。你的那两幅人物画,你看他的人物,刚才又得到你的一个新的画册,我看你的人造型很美,造型猛烈很强。这种造型能力不是素描那种画得死板的,是活灵活现的,惟妙惟肖的,在这个意义上讲传神,我觉得是相当高的水平。
而且你仔细看一下,他画的《琴韵》的手,画的《秋萧雨》不只是一种诗意的、美的感受,而且在造型能力,入情入境的神情表现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他讲到了他的老师,也是我比较熟悉的,不管是刘大为、张道兴。像张道兴这样的人品也比较好,是中将,画得也非常好。而且和现代人的生活,在我们的艺术积累方面,和西方结合方面是最有特色的。
当然我们也期望你能够更有发展。我觉得能够到你这种水平,就是往高峰上攀谈的一个位置。我看你们各位,我今天充老大哥,比你们年岁都大,你们都还年轻,像张坤的身体也挺棒的,你们有精力,有对艺术这样的刻骨铭心的爱好、追求,我觉得前景非常乐观。
我对大家都有印象,之前我就看过你们的作品,还有一个相磊。从你的作品里面我可以看到李可染画树的熟悉,对逆光的感受,但是你在追求自己的东西,希望能够形成自己的东西。我觉得在这一点上,我们都不仅仅是在技巧层面熟悉一套技法,而是力求有个人的风貌,在这一点上是难能可贵的。我也希望各位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我曾经给蒋采萍的一个展览写过一个简短的评论,蒋采萍就讲说:艺术贵在独异,而不在共同性的追求。
袁宝林:你看潘世勋、蒋采萍和他女儿潘缨,他们拉开了很大的距离,而且情绪很高。这不是硬性的说拉开距离,你的追求是你性灵的体现,是你的经历,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经历,是你的爱好,是你的生命、状态的一种表现。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都还有自己发展的空间。已经占用大家太多的时间,讲得不好的地方,请你们批评。另外权且是一通胡说,当做过眼云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