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欢迎加入中国书画名人榜! 欢迎对我们的网站提出宝贵建议!

首  页 视频专栏 嘉宾访谈 名家寄语 理事顾问 组织机构 文房四宝 网上展览
百艺泓·迎新年八人画展 - 新闻中心 -学术研讨会文字稿

学术研讨会文字稿

题目:“百艺泓·迎新年八人画展”学术研讨会
时间:2009年1月5日下午2:30
地点:北京古玩书画城
嘉宾:袁宝林、付京生、夏冰
                                                                                            
正文:
   付京生:各位画家朋友,各位来宾,刚才我们在开幕式上已经互相熟悉了。现在我们坐在一起主要是交流一下。在座的袁宝林先生和夏冰先生对美术史都有长期的研究。我个人一直在关心我们这个层面画家的发展,他在一个新的时期,如何更好地找到自己发展的通道。
    我觉得现在有一个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个空间一直没有人去关注、去疏通。今天崔先生找到我们,我很高兴就来到这里和大家交流,一个是向大家学习,一个是向大家做一些汇报,把我最近的一些想法、思路跟大家做一个交流。希望大家能够提出一些批评。这样我们共同互动,能够把我们这个层面画家的学术问题,通过这次展览有一个比较好的提升。
    下面我们请袁先生谈一谈,然后我再接着袁先生谈一谈我的观点。
    今天来看这个画展之前,已经通过作品集仔细地拜读了一下,实际上没有拜读大家作品,对大家这个层面的绘画我已经关注很长时间了。我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就是在座的这些画家基本功和技巧非常扎实,手感非常得好。有了这两点,就使画面的画面感非常好。现在全国各地有一大批这样的画家,画面感画得非常好,他们会使当代的一些社会精英,实际上就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发展的推动者,非常喜欢的一部分绘画形式。
    这种绘画形式,如果从学术上讲应该有一个特别大的发展空间。但恰恰自从85年以后,就是“85美术新潮”以后,新的绘画样式,成为绘画的主流以后,我们在座的这些画家的作品在前一个阶段成为一种边缘状态。被认为是“不学术”的一种状态。

研讨会上著名评论家付京生讲话
 
    实际上,恰恰就是大家的这种绘画样式是一种非常学术的状态,很少有理论家去关注,很少有美术媒体进行宣传。我觉得这里面有两个问题:
    第一,大家要坚守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就是想坚守住民族文化传统中最宝贵的一些东西。恰恰是这些东西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西方绘画样式进入本土以后,被认为是一种落后的,认为是应该取消的,当时有很多这样的观点,也有很多叙述这个观点的代表人物。
    第二,大家并没有回到明、清时期的文人绘画状态。还是以一种20世纪以来的学院教育所教育出来的绘画样式进行自己的绘画创作。这样就使自己的画面感非常好的绘画有了两个非常坚实的基础。一个是基本功、技巧非常得扎实;一个就是20世纪以来形成的新传统。这种新传统,实际上正好和我们所说的人民群众,这是一个历史概念。50年代有50年代人民群众的概念界定,今天有今天对人民群众概念的界定。
    50年代对人民群众概念的界定,在今天可能会有所转变。这就是刚才讲的,它是一个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一个带领全民族走向繁荣、富裕的一批群体,这样的人应该是我们认为的人民群众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重要组成部分过去是没有的。在座的所有画家定位在和人民群众的审美发展息息相关的样式上,大家要坚持。我觉得坚持非常宝贵,没有使自己的绘画样式完全走入西方化的道路。实际上,进入了新世纪以后,世界上很多的研究汉学的学者都共同发出一个声音,就是21世纪是一个中国的世纪的,中国文化将在21实世纪起到应有的作用。中国传统绘画是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最佳载体。
    那么我们如何从传统中发掘出传统文化的最佳精神?把它渗透到我们今天新的新传统样式之中。我们如何把20世纪8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以来对西方绘画引进吸收到我们的绘画之中,这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通过今天个展览,我们很欣喜地发现,在座的画家都在做这样的努力。
    第一,就是使自己的绘画保持着鲜明的民族特色。
    第二,就是绘画样式是开放的。
    第三,就是一个新传统。
    今天大家聚集在一起,要认识到这种“新传统”的重要性,就是它和发展的人民大众的观念息息相关。它不是一个被扭曲了的“精英艺术”层面的艺术,这个层面的艺术在未来的十年,二十年,或者是相当长的时间会有一个长期发展的可能性。
    今天这个展览借助各方面的力量在推动这个展览,在2009年的开年有这样一个展览,是美术界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下面请袁宝林先生发言。
   
    袁宝林:今天参加这个活动感到非常荣幸,能够跟各位艺术家交流,尤其感到荣幸和高兴。
    刚才参加了整个“中国书画名人榜”组织的这次活动,整个过程,包括最后看了书画名人榜组织的历次活动很少感动,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的主任邵大箴先生,刚才有一个镜头,讲的是这样的话,说:“中国书画名人榜架起了艺术家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我觉得这句话讲得很肯切。利用现代传媒,能够把我们的艺术在广大人民群众之间推广,我觉得这是非常有意义的活动。
    刚才我也讲了一点感想,就是我们这个“八人展”是在2009年的第一时间的黄金时段,新年伊始,春节之前,这也是非常值得庆幸的。
    另外就是这八位画家像杜全兴先生画的画八仙过海,风格各异,而且都有相当高的艺术造诣。这一点用现在经常说的话,就足以吸引人的眼球了。艺术家的水平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袁宝林在研讨会上讲话
 
    我自己眼睛的视力很糟糕,可是这次活动组织得很好。我很受感动。
    一、贾小姐提前通知我们,并且把印的八人画册提前送到我们手里边,并且一再地跟我们联系。希望能够两点之前赶到这里,这些安排都非常细致、周到。
    二、刚才又看到整个的过程,这样郑重其事,这样有条不紊,而且效果,使我们感觉电视台组织的活动真是这样,这样的隆重感和新年的气氛。
    三、再有名人榜非常注重学术研讨活动,这样的安排非常好,确实令我非常感动。
    我刚才讲各位的艺术造诣都非常高,而且风格各异。这是我实实在在的一个感受。我事前没有机会看到各位的原作,但是从画册里面,我非常仔细地看了各位的作品,我觉得确实有很高的水平。
    觉得有很多话可说,咱们这个活动安排的内容很丰富,延续了这么长的时间,一般情况下就会感到有一些劳累。但是现在我们没有这种感觉,我觉得有无尽的话要说。而且觉得能够和各位画家互相交流一下这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我自己就很受教育,很开眼界。
    下面谈一点我的一些感想,按照画册的顺序。
    第一位,今天认识的第一位画家是赵玉凤老师,我基本上把各位画的名字都记下来了。赵老师的画,我一眼就看到很熟悉的永乐宫壁画的形象,中国壁画的传统真是太优秀、太丰富、太感人了。如果讲到壁画,讲到壁画在美术史上的地位,我觉得永乐宫壁画应当是在美术史上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赵老师在对壁画的研究方面,在中国的艺术家里面也是屈指可数的。
    我有这样一种联想,因为赵老师是山西人,永乐宫本来是在芮城,前几天有一个机会,我觉得挺可惜的,因为时间冲突了。本来永乐宫有一个学术研讨会,美院的一个老同学组织的,但是没有去成。永乐宫的壁画我非常喜欢。
    另外就是赵老师的这些作品,除了使我们联系起大家大家都非常敬仰的、非常熟悉的、非常热爱的中国古代壁画传统。同时她的画更好在把古代的传统跟今天艺术家的追求和今天当代人的审美趣味,作为一个学术探讨的方向,很好地结合起来。
    我特别喜欢其中的一幅画,叫做《走进现代》。还有一幅画是《光色空间》,我觉得非常有意思。赵老师不仅仅是对古代优秀的壁画传统有深入的、独到的、很高造诣的研究的功力,而且她是一种“再创作”,和今天的审美趣味、和我们今天对时代的感受,我们对传统的热爱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这一点探索是非常宝贵的,也是很有成绩的。
    我刚才说找老师是山西人,因为中国的古建90%都保留在山西。不管是云冈石窟也好,还是太原晋祠也好,反正是古代优秀的艺术传统,山西是得天独厚的一个地方。
    我想到山西也就想到赵老师对敦煌壁画的研究。包括对北京,我上学的时候,曾经到法海寺去临摹过法海寺的壁画。今天我又知道赵老师曾经在蒋采萍先生办的“实色重彩研究班”进行学习并参加展览,我觉得她的探讨是一个全方位的,包括在我们具有悠久传统的制作方面一些独到的东西,赵老师都进行了很深入的研究。
    我想到山西的时候,就联想到甘肃,因为甘肃有敦煌,有飞天,有敦煌石窟的古代瑰宝。在艺术界前几年有一个很轰动的演出,就是甘肃省歌舞团编导演出的《丝路花语》,那里面反弹琵琶,非常优美的动作真是非常经典,但是他把它已经变成活的,变成今天对于传统的再造和提升,我觉得这点非常了不起。这点不是别人做的,是甘肃省歌舞团知道自己的敦煌石窟,包括天水、麦积山等都是甘肃的,他们最清楚自己的传统是多么宝贵,多么珍贵的。而且是用一种传统的再造和提升、升华的高追求和境界,实现了对传统艺术的提升。这一点在赵玉凤老师这里边有异曲同工之妙,我觉得是非常精彩的艺术创作。
    我觉得有很多话可说,但怕占大家的时间太多。我对每个人的画,我觉得风格上拉开的距离和各自长期潜心研究的艺术追求都是非常可贵的。
    按照顺序,就想到我今天是第一幸运观众,虽然不是我抽的彩,但是有两张画,一个是王静明,一个杜全兴老师。我得到了两张画,也是今天创记录的,真是跟我有缘啊!
    我觉得杜全兴老师的画非常有特点,而且刚才我跟付京生在一起谈我的感受。我看杜老师的画的时候,看他那幅《知音》,画的是西厢的故事。大概今天这个年岁的人,对中国的传统,包括中国的文艺传统能够非常熟悉,也是屈指可数。我看到《知音》的时候,就想起(王述辉)画的《仕女画》,杜全兴老师(黄君)也学郭画。我在美院上学的时候,黄君教过我们,还有就是画壁画的杜老师也教过我们,觉得特别亲切。
    另外我觉得特别宝贵的,就是这些非常熟悉的典故,包括《金陵十二钗》,包括《三英战吕布》,包括《群仙祝寿》,这样一些非常熟悉的。如果说是人民群众的喜闻乐见,我想这一点在杜老师所联系的中国传统文脉,应当是具有最广大的受众的一种题材,我觉得这一点难能可贵。而且能够有这样的水平,这样一个范围,联系着文学,又是人物画,人物画难度极大,不客气地说,人物画因为有造型,有各种情趣,人物讲传神,在造型上、神形上能够惟妙惟肖,又有中国古典绘画的神韵,那是难度很大的。我觉得这一点杜老师的作品是非常宝贵的。
    我也没有能够更深入地去做更多的研究,但是我直观的第一感觉,我觉得这代表着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下面再讲一讲孙甲平。我说“风格拉开距离”,跳开讲,不是说哪个更喜欢或者是不喜欢,我觉得这样可以形成对比。我们的风格在各个方面都有代表着一个方向的探索。
    正像我们的主持人在前言里面说到“有各种各样的风格面貌。”山水、花鸟、人物不用说了。还有就是写实、具像的、抽象的。在比较接近于抽象的,也不是抽象,是抽象和半抽象的一种风格,而且是很特殊的一个风貌,孙甲平的绘画就给了我这样的感受。
    他的画可能使我们联想起西方的画家,比如克里,熟悉西方画的,熟悉西方现代作品的,可能会有这样的联想,至少是我这个见识不广,研究的也不多,会有这样的联想。他的可贵是把中国的元素和西方现代艺术的追求和探索融合在一起,这样就更多地体现了一种现代的,或者是民族化、国际化、世界化。总的来说,是一种在现代追求上的探索。这一点也很难得。
    前些天参加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后的一个活动,就是他毕业以后在那里做研究的一个博士后站。一个博士后要组织博士后出站的报告,他的题目就讲到从徐悲鸿的焦点透视为特点的西方写实主义的教学体系和立体主义的西方现代艺术的追求。在艺术教育的格局和发展方面的一个思考。
    他说:徐悲鸿的写实的,以焦点透视。焦点透视的意思就是追求三度空间,要把它造成一种令人发生错觉的,一种非常真实的写实,接近于真实空间,有明暗、立体、体积、质感等等追求的造型艺术体系,这是解放以后,在艺术教育方面唯一的,而且是占主流地位的一种追求。
    这样一种教学体系和传统会发生冲突。而且认为我们过去的传统办法可能是经验的,是不科学的等等。这就出现了对我们民族传统一种虚无主义的倾向。但是西方现代艺术里面的一个新的发展,最重要的一种模式,就是以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主义。
    立体主义,我不能复述博士后的观点,但他是把西方科学的发展和西方艺术的发展做一个对照的研究。立体主义的方法就是多视角,随意性很强的,跟中国传统意向化的方法有不谋而合之处,我们对西方的借鉴同时也激活了我们对传统优秀的艺术方法的认识。
    举一个例子,比如董其昌就讲画树画四面,画三面,你喜欢哪个面,在你的艺术表现中就可以按照你的主观意图、修养、笔墨功夫等等,更充分地表达,比客观自然更高地来做艺术表现。
    立体主义的方法有很大的自由。我觉得孙甲平先生的作品,可以这样说,《文心雕龙》里刘勰讲“视通万里,思接千载。”我们看孙甲平的作品,从题目上就可以知道,尽管一下子不一定感觉有很神秘的感受,但是可以隐约地感觉到他们这样的追求。比如他有画外星人,画机器人,还有画远古系列的,真是思想非常自由。而《远古的回声》里面还有海岛、海鸥,还有古代的中国元素也好,柔到他那样一种非常自由表现的构图里面,不管是平面分割,还是色彩分割,还是立体主义的视角,我们看到彩陶盆,舞蹈盆,或者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古代彩陶的一些形象。我觉得这样一种探索,既是现代的,又在探索和中国传统的结合。
    我说的那个博士后,他是讲,他是应当把立体主义的模式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打破徐悲鸿教学体系的还处在惯性的,甚至是惰性的一元化的,很有局限的艺术追求和艺术教学理念。我觉得从这一点上,孙甲平的作品也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
    不知道会不会觉得我说的有点离谱,反正我觉得每个人都很值得研究。刚才我还得到王静明的一幅作品。他说他画了很多小船,刚才他讲话不多,但是很激动、很动情。我觉得艺术家最宝贵的素质是什么?就是一个“情”字。如果你没有感情,如果你不能投入,很多艺术家是把自己的艺术作为自己的生命。
    我刚才听王静明讲这么几句话,我就觉得艺术家的这种素质应当是一个共性。如果你的创作不能打动人,首先你不能打动自己,你没有什么感觉非要表现,感觉非这样不可,一睹为快,那么你就先别画,可能我还没有办法深入读解静明的作品。但是我觉得讲小船是包含了很深的自己的一种情怀和感受。
    另外他的画相当的明朗、清爽、爽快。很像一个年轻人的作品,非常熟练。你看他的轮廓,把石头、山突出起来,用实色点的朱砂、绿叶,而且用笔非常简练。水的倒影非常明亮,这个水的倒影,我就想到一个是王静明的作品,我都想起白雪石的做法了,就是张家林先生。用笔非常简练,张家林的作品以水墨为主,非常典押,用笔也非常简练。包括他画的动物,不管是鹿,还是牛,不只是简练,而且造型非常生动,我觉得这些都是很难得的。
    关于王静明的作品我还想到,他后面远山的处理,有一些赭石,还有一个秋色,这个秋色,我说他更像年轻人画的作品就是这种生动性、灵动性,还有水倒影的处理,不是像黄宾虹那一代画家那样处理的。但是他的远山是用一种赭石的颜色一重,让我居然想起黄宾虹先生的一种东西来。当然不一定跟你的想法重合,但是这种趣味都很有意思。他不但有传统,而且很有自己的追求和面貌。
    当然在这个基础上,我想要作为一种学术交流,或者是更苛刻一点的要求,就是艺术在这个基础上能够怎么样能有一种跟现代生活一种呼应的关系,能够令人感动,而且充满诗意,这都是值得各位思考的。
    在座的各位都是大画家,在你们面前这样讲,就有一点过分的挑剔了。因为各位在艺术水平上真的都是我非常敬仰的大画家。
    我有一点语无伦次了,又跳到赵老师那里,我就看你那个《绿色和田》不但有一种诗意的感受,而且有一种音乐那样的和谐感受。我觉得这种诗意、美的追求、现代感,包括光色的感觉,包括你在《走进现代》那幅画上的考虑,我们不仅看到了古代的像西方文艺复兴那样的,一点不亚于西方的文艺复兴,而且比西方文艺复兴还早三个世纪的作品,像《永乐宫》,那么美,那么大气,那么富有神韵的形象,而且今天又通过光,通过一种当代人的感受,把它提升到今天人的审美境界里,这一点对我是很有启发的。
    刚才主持人讲到苏京凌的《梅花》,他用的是“古色古香”,真的是“古色古香”,这种对于传统的含义,是这么专心的,中国传统,包括手法、文人画意境和情趣上的追求,也是很有特点的一位。
    在对他的介绍上面,讲到他对王冕、对李方膺、对金冬心、吴昌硕等等,主要是水墨的,还有带颜色的,有点海派的特点,有点吴昌硕情趣上的东西。我觉得都很有特色,特别是刚才付京生讲到的,在我们今天对中国自身的传统有一种重新的认识,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高度,站在跟西方文化相碰撞、交流的历史新阶段,而且在我们今天对自己的传统有了进一步新的认识,对它进行重新审视的时候,对于传统的热爱,深入的反思和钻研,就尤其具有特殊的意义。
    真的,我对每一位的作品都很喜欢。我觉得可能更接近与现代人画法的是张坤的作品。张坤给大家画了很多荷花,不只荷花画的好,尤其是人物画得更好。你的那两幅人物画,你看他的人物,刚才又得到你的一个新的画册,我看你的人造型很美,造型猛烈很强。这种造型能力不是素描那种画得死板的,是活灵活现的,惟妙惟肖的,在这个意义上讲传神,我觉得是相当高的水平。
    而且你仔细看一下,他画的《琴韵》的手,画的《秋萧雨》不只是一种诗意的、美的感受,而且在造型能力,入情入境的神情表现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他讲到了他的老师,也是我比较熟悉的,不管是刘大为、张道兴。像张道兴这样的人品也比较好,是中将,画得也非常好。而且和现代人的生活,在我们的艺术积累方面,和西方结合方面是最有特色的。
    当然我们也期望你能够更有发展。我觉得能够到你这种水平,就是往高峰上攀谈的一个位置。我看你们各位,我今天充老大哥,比你们年岁都大,你们都还年轻,像张坤的身体也挺棒的,你们有精力,有对艺术这样的刻骨铭心的爱好、追求,我觉得前景非常乐观。
    我对大家都有印象,之前我就看过你们的作品,还有一个相磊。从你的作品里面我可以看到李可染画树的熟悉,对逆光的感受,但是你在追求自己的东西,希望能够形成自己的东西。我觉得在这一点上,我们都不仅仅是在技巧层面熟悉一套技法,而是力求有个人的风貌,在这一点上是难能可贵的。我也希望各位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我曾经给蒋采萍的一个展览写过一个简短的评论,蒋采萍就讲说:艺术贵在独异,而不在共同性的追求。
   
    赵玉凤:美院的主张就是这样,没有一个人想象。
   
    袁宝林:你看潘世勋、蒋采萍和他女儿潘缨,他们拉开了很大的距离,而且情绪很高。这不是硬性的说拉开距离,你的追求是你性灵的体现,是你的经历,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经历,是你的爱好,是你的生命、状态的一种表现。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都还有自己发展的空间。已经占用大家太多的时间,讲得不好的地方,请你们批评。另外权且是一通胡说,当做过眼云烟。
   
    夏冰:我总结了三个方面,简单地跟大家交流一下。
    第一,我叫“感受”。
    第二,我叫“思考”。
    第三,就是对咱们这个活动的评价。
    第一,先说画展。我感觉这个画展有几个特点,非常难能可贵。

研讨会上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主任、著名书画家夏冰讲话
 
    首先,我今天和名人榜接触,原来知道,但今天是第一次接触,的确有点相见恨晚。因为刚才看名人榜的专家有很多是我们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博士生导师,都是当代的大家。但是崔先生崔总也说了“名人榜不光是做大家,还关注中国当代中青年画家。”
    回到这个展览上,我认为虽然是一个“八人展”,但基本上把美术界展览的现象,或者是涉及的方面基本上都涉及到了。比如有研究材料的,有偏重传统的,有研究抽象的,有特别注重文人画的,在咱们这八个人里面几乎是面面俱到,这是第一点。
    同时有一点,我认为特别难能可贵,值得大家去共勉的,就是每一个人在这个画展里面找不到,当然他有师承,有很好的受教育的背景,但是从他的画里面不是特别依靠某个名家,我觉得这一点是非常好。不管是画人物也好,画花卉也好,画山水也好。说那张像贾又福先生的,那张像蒋采萍先生的,那张又像金农的,这就麻烦了。刚才袁先生也说了,一看画展就是很成熟的阶段。
    这个展览我转了两三圈,我的感觉是看每个人的画,基本上你艺术的审美取向,个人的艺术追求,在画面上都能看出来。我感觉这一点上是非常成功的。就是从组织者,到八个人组合到一块,艺术贵在独造,尤其是没有和身边名家靠近,这一点是这个展览非常难能可贵的地方。我相信大家心里也有数,刚才袁先生也说了,你们应该是名家行列的。
    第二,思考。
    我感觉,其实这两位才是专家,我是来学习的,但是我的工作比较特殊。我在国家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就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名家工作室,我是从文化部调过到研究院的。比如贾又福山水工作室,郭怡孮花鸟工作室,蒋采萍花鸟画工作室等等,去年我们达到十个工作室,包括张荣庆书法工作室。这位画家是王镛工作室,刚才说的十个还不加上王镛先生的,一届招几百个人,而且都是经过严格考试的,我们研究院招生不是来者不拒,考试很严。比如付京生和贾又福工作室接触比较多,这个工作室招生一般是5:1。回到展览上来,我们研究院是坚持学术精神,今天到这里看到活动,看到大家,这一点是有相当大的相同之处的。
    感受,当然是我个人的观点,有一句话说得到很快有道理,也是我经常思考的,就是“名家是才华,大家是学问。”比如诸位,中国文化里面,就是对“中庸”的理解,就是你把传统做得极致也行,要么把传统和当代性结合,毕竟咱们生活在当代,不能说你去写李白那个时代的诗,因为你不是那个时代的感受。
    我感觉,我们怎么样的中庸,如果不能支起两端的话,就中庸,就是怎样结合。我的笔墨,我的修养,比如书法、篆刻、构图,中国文人画的修养,都是对比,虚实都是大家很熟悉的感受,我就感觉是“所谓大家之学问”。包括我自己也是,私底下我也在工作之余努力地学习。假如再上一级,作为名人榜的大家来说,我认为完全有可能。但是下一步就有一个学问的问题,因为你所画的画就是你美学的体现,你为什么喜欢这种画,你喜欢受众的,你喜欢江南风格的,这肯定是人的审美决定的,和你受教育,人生阅历是一样的,你喜欢杜甫的,画的太行山的那个我也画过,可能是越纯朴、朴实的东西越是你最喜欢的。
    这就是我的一些感受。
    第三,就是对这个活动的评价。其实袁先生和付先生体会也很深,咱们国家的发展,及时经纪人制度是不完善的。我在北大读研究生的时候,特别愿意听经纪人课。我们这边在推出画家、宣传画家这一块,就是希望有更多像崔总这样的,你看他的班子一来,像我们也搞大活动,一看就是你们组织性、办事的灵活性,前后安排,刚才袁先生都说了,其实画册过节前我们就欣赏了,也就意味着你们的画册和我们一块过节。因为当时提出开会要先发言,你说怎么办?我们还是做了充分的准备,就是每个人的画都大概地看了一看,来了之后希望和大家谈到一块来,也是你画的太行山很朴实的,也是实实在在的。就是活动的本身讲究一个真字,每一个画家,你看你们画的画,我谈第一条的时候就谈到了,大家个人追求的风格,面目都非常难能可贵,都有自己思考的东西。我感觉很深,因为我在教学第一线上,我很不反对,比如这个导师带的学生全都像导师,我们研究院办画展也有这个评价,在这一点上我们基本上做到了多样性。
    我的希望,比如“八人画展”,从组织者,参与者,到欣赏者,其实也是一张画。画家画一张画,像黄宾虹画一张画有的时候可能不满意就扔在那儿来,可能是三年前画的又拣起来,可能画家心里的比例很多。那么这个活动本身,我认为方方面面加起来也是一张画。我希望崔总多把你的才华和能力用在经纪人方面,因为这个市场也需要学术,也需要地地道道的经纪人,它是一个整体的行为,就是美术市场,包括网络,因为网络的范围更大。我也接触台湾的中国文化艺术基金会的董事长,他早年也找过中国美协,他想通过网络来做,但因为种种条件没有做成,我今天看你这个展览就感觉很好,那么就是怎样更学术。就是要看到满纸真情,你搞活动也是一个“真”,就是真诚、真心、真意。就说到这里,谢谢!
   
    付京生:刚才开研讨会的时候,看到主持人的主持非常感动,下来的时候,他跟我聊画。一看那个表情是非常喜欢画。电影人喜欢美术,并且积极地参加美术,这是一个新的现象,不可忽视。如果将来阿威跟你们八位,每一位要一幅画,一定要拿出精品,能够传世的经典作品,包括崔先生。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从去年开始,这个现象已经开始抬头了。去年崔永元托一个朋友从我这儿要了一套画片,就是中国国家画院编的大书,把20世纪80年代以来优秀的作品都集中在一起了,他一直想做一个书画活动,迟迟没有动静。因为什么?可能他原来不太接触,不太懂。
    影视界有很多画画画得到很快好的,李保田玩雕刻、木雕玩得好极了,很多专业人员都玩不过他,他刻得好极了。还有就是张铁林书法写得很好,画也可以。老一代像梅兰芳他们都有这样传统,现在有很多专业画家看了都觉得惭愧。什么意思?
    就是这么一个媒体,崔先生作为这样一个媒体,这是一个新的传播现象,书画领域马上就会重新洗牌,整个的中国传统书画的发展,将来要靠资本的力量来推动。我们是做书斋的,但是我们现在深切地感到没有资本的力量,整个的学术思想,你对中国文化的信念都没有办法完成。现在有影视界、传媒界,用新的媒体来做这件事,我觉得大家应该珍惜这个机会。这是我今天参加这个会一个临时的感想。
    第二,刚才夏先生讲了,画册是跟着我们一起过年的,年前我们拿到手里都仔细地看了看。我有一个想法,就是一个好画家都是有自己的理论。你能不能把你的理论系统化,这是你能不能成为大家的一个关键。徐悲鸿有理论,非常的简单,可操作性非常强,就是“我要把西方的写实主义和中国的传统笔墨结合,然后和时代的需求,时代的声音产生共鸣。”就这么一个简单的理论,使徐悲鸿成了20世纪的第一个大师。你们自己也都有自己的理论,画是会说话的,从画上都能看出你们自己有自己的理论,你们有没有把自己的理论整理成像徐悲鸿这样既简单又可操作性,还有体系性的,把徐悲鸿这句简单的话“西方的写实,中国的笔墨相加和时代发生共鸣。”放在你的概论里面,整个美术概论的所有章节都会有了动静。那么你的理论能不能放在一个美学的概论里面,让每个章节都有动静。我觉得通过崔先生组织这样的活动,大家有一个新的飞跃。
    20年前卢禹顺还没有出头,像你们一样。陈向迅、赵卫、陈平、卢禹顺联合办了一个“四人画展”。请了像袁先生这样的大腕、理论家坐在一起谈,就像刚才和大家交流一样,这些人回去以后慢慢的把这些人讲的话进行梳理、放大,最后一个一个的全都出来了,现在我们面临一个什么问题呢?
    就是1993年的时候,美国的一个学者亨庭顿(Samuel Huntington)写了一本书《文明的冲突》,他先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美国的《外交》杂志上。就讲前苏联解体以后,“世界冷战”结束了,但是世界进入到一个文明冲突的时代。这种文明冲突的时代,其中包括中国的非意识形态的“民族主义”。
    什么叫“非意识形态民族主义”,我们想一想我们对日本人的感觉。我们不用任何理智、思索,不用任何逻辑分析,都觉得心里有一种情绪。
    他认为中国的“非意识形态”的“民族主义”是美国核心价值的敌人。布什总统认同他的观点。2001年就在美国西点军校的毕业典礼上讲:“我们美国的核心价值是,你们毕业以后要把这种精神传播到全世界去。”这次经济危机之前,美国制订了经济学的游戏规则,全世界都跟着他跑,最后出现了这样的现象。这恰恰给中国文化的长足发展打开一条通道,这条通道光靠以后传统的方式,画几张画办一个展览请人来看看,甚至一个人都没有,或者都是你请来了朋友,那就糟糕了。现在要通过一些新媒体,请来各方面的专家共同参加,把中国绘画承载着中国的文化精神推出去。这是我要说的一点,就是你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论,要把它系统化,可操作化,简单化。只有简单的理论才能可操作。
    第二要找到自己的文化归属。
    比如说画抽象的,实际上你的抽象功能有没有隐含着中国人的文化智慧?这是你的绘画能不能在一个新世纪,在世界一体化的时代,在经过世界性经济振荡以后,中国文化能够发生作用的一个非常重要问题。
    简单地讲,比如50年代,我们国家在面临着世界性的封锁,我们面临着这么复杂的国际问题,周总理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这在中国绘画技法里面有,在中国绘画的思维里面也有,那么在你的抽象绘画里面能展现吗?就像类似这样的问题,比如“一国两制”,邓小平提出以后,世界上所有的政治家都认为这真是了不起的、超级的政治智慧。实际上这就是中国笔墨绘画里面的思维,就是我们要把这种东西传播给世界,也让世界重新地认识中国的文化可以对整个世界的可持续繁荣发展起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
   
    阿威:我说两句,刚才付京生老师还没说够。我站在一个看似与画界不相干的演员身份说两句。刚才简单地听了一下您说了几句话,我是很有感触,很小的时候,其实书画对我来讲有没有影响?有,那是从范增开始的。我爸和范增是好朋友,小的时候范增送给我们家的画,那个时候我还没有觉得怎么回事,等我长大之后我终于知道什么叫艺术,什么叫做价值连城的书画。
    可是我没有能够子承父业,而走上了文艺的道路。但是在现今这个社会里面,我忽然发现,像付老师讲的,我们有很多画家辛苦的耕耘了数十年,但是只能是孤芳自赏,可是同样的画家,同样的东西,为什么别人的东西就是那么的养眼,那么的价值连城,我觉得不完全是艺术上功力的差别,还有很多操作上的东西。

研讨会上主持人阿威讲话
 
    今天我的好朋友,崔英龙的中国书画名人榜已经开了小小的先河,与会无数的人,包括刚才在下面和我签名、合影的人,他们说今天的感觉,包括你们几位嘉宾到台上,都觉得中国的书画界能出现这么一种画展的模式和形象,我还跟你说了,崔英龙昨天跟我打招呼,要是按照我们俩原来的创意比这还有棒,还有牛,说明我们的想法是对的,我们现在还含着点,收着点,其实看起来是不应该收着的点。也就是下面有可能我们会用十六人画展,八十人画展,我们可能还会做得更大,因为什么?市场的需求。
    我今天看到在座所有的嘉宾朋友,包括画家,行业的权威评论家,包括上台的中奖的观众,由衷地说了这么一个共同的心愿,给我们的感觉就是这样的画展闻所未闻,而且激动的让人的手都在那里哆嗦。为什么?就像这位老师讲的,以前的画展我也参加过,我也去看过,他们觉得你是明星大腕来,我们长脸,我就是去了有谁知道啊?别人不知道,你必须通过比较好的传媒的方式,让更多的人知道,八个人也好,六个人也好,一个人也好,在哪儿搞画展。你的画展不让更多的人知道,不让更好地传媒像复印机一样去复印,那么你只能在你的亲朋挚爱里面传播。
    什么叫价值?我爸爸写的东西和画廊的画我从来不觉得多么好,可是对有的人来讲是一纸难求啊,这就是价值。我和崔英龙是好朋友,他要我们签名是跟玩一样的,可是有的人,刚才有一个小姑娘,我说:“你辛苦半天了,是否有什么要求?”她说:“我就想要你的签名。”对我来说是举指之劳,可是对她来讲就是难得,这就是价值。但是价值要折算成什么?要折算成市场的东西,通过市场的包装,我们演艺圈是有很多人玩字画,喜欢字画,这些元素,就是我们融进了书画界之后,书画界的春天才会来到。
    在这个意义上讲,中国书画名人榜的崔英龙跟我之间的合作也好,兄弟之谊也好,我们之间共同密谋了这档子事也好,我觉得是给整个中国书画界一个最大的福音。所以,如果说今天我的主持、我的介入,令我们的画展、令我们中国书画行业里有一种新的振奋的信心的话,你们首先要把掌声送给主办方—崔英龙,是他请的我,这是有想法的。
    我们将来还有一个更好的想法,就是类似这种画展的东西,我们有可能还会搞成一个《阿威访谈录》的形式,当然我们大家都知道《鲁豫有约》,为什么她的节目大家都想上?因为她有名。其实她的口才怎么样?我想很多小姑娘都能达到,但是人家经过包装了,在包装时代,她是名人了,她就有效应了,她说什么话就会有效应。那么我们搞一个《书画有约》,每一期,或者是每个季度,每个月,我们会约一些我们认为是大家、名家,甚至是实力派的画家在这个约会里面,我们会请更多的评论家,特别是更多市场的观众,看到你是名家,看到你的实力。那么这种相约,才具有价值,它才会产生价值。
    所以,我想到那个时候,可能跟各位的合作,阿威今天跟你们既是第一次,但我相信绝对不会是为的一次,将来也可能是单独,甚至是更多的人,甚至年终的时候还会搞百名画家的活动,那个时候有可能不是四个机位,但是一点,就是为了团结和调动一切我们认为比较好的手段,来共同的推进我们中国书画界的形成。也祝愿,也希望我们中国书画界的市场能够得到健康、繁荣的良性发展。去除那些行业之间的心理上的障碍,我今天有一句话就说到了,我们希望得到同行,同仁们的善意批评和指点,我们希望大家竞争要良性化地去竞争。
    在这种意义上,由中国书画名人榜作为一个牵头也好,把这种健康的意识带入到如今还算比较混乱的中国书画行业里面,用这股清风去推动我们这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到那个时候,与这个行业,与你们画家的每一个个人都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的。你们不仅能得到很实惠的东西,你们的作品也能够通过这样的模式,也许这种模式可能你自己一辈子都达不到。你通过这样的模式向北京、中国乃至全球很多喜欢书画的朋友,我们今天就是全球互联网实况转播,让更多的人认识你,认识你的作品。
    所以到那个时候,我相信大家会更加团结的在一起,努力地去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而不是把个人的那点心思用在互相排斥上。所以我作为一个影视演员,作为今天画展的主持人,我今天在此恭贺大家。
    首先恭贺中国书画名人榜的成功。第二,祝贺我们今天的合作越来越好。最后祝愿今天所有参展的艺术家,你们伴随着你们的艺术成就,将会越来越灿烂。谢谢!
 
   
    崔英龙:首先非常感谢袁宝林老师、付京生老师、夏冰老师。其实我们今天仅仅是一个开始,我们在这个行业做了这么长时间,希望不但是以前,从今天之后,包括以后,我们会长期把一个展览的学术,把它的高度,坚持探讨真正的艺术,我们可以把这种风格、方式坚持下去,我们不是短期效应,绝对不是为了这个展览,像什么操作一样,怎么样把一些画怎么样,不是这样的。今天对我来讲也是一个全新的。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里面有很多美学手段,包括模式,结合了很多互联网的东西,视频的东西,包括音乐的东西,我也觉得它四不象,也不像画展,也不像晚会,后来我也没有,我今天今年是信念,就“迎新年八人画展”,我觉得分量还少一点,其实一开始我就想做成学术性的东西,大家探讨一下。这三位老师我非常尊重,因为在贾又福老师的画展上,还有其他老师的画展上,我经常和三位老师见面,在美术馆顶层的会议上见过很多次。所以这次我劳驾吴老师请三位出山,给我们的学术达到一个高度。我觉得大家更多的是一种探讨。
   我们名人榜自己一个传媒,我希望我们搭建这么一个平台,希望艺术家和理论家,尤其是今天“百艺泓收藏艺术中心”,这个中心,我们这两年迎接了很多好的收藏家、企业家,这是我们一个大的资源。

研讨会现场
 
    今天大家可能没来得及介绍很多人,今天我也是一个工作人员,很多企业家,很多收藏家,我们在百艺泓交流中心,因为这个展览在我们那儿已经预展了15天,以后这种展览的形式,我希望是这样的。
    我们不排斥商业,我们更重视学术,这是我们觉得将能办一个展览也好,作为画家个人能把自己的作品与观众见面,另外在学术上达到一定高度。刚才各位老师讲得非常好,“大师就靠学问”,这里面很多有哲理性的语言,很多我们在平常的外表听不到的语言,我觉得和他们之间的沟通让我学习了很多东西,我也希望把我这种感受,和八位画家一样,以后能有更多的机会听三位老师跟我们一起探讨问题。我希望书画名人榜这个平台是长期坚持下去。谢谢三位老师!
   
    嘉宾1:我既不是学者,也不是画家,我是一个爱好美术最基层、最普遍的工人。我有一个感想,我觉得百艺泓做的“中国书画名人榜”会产生非常伟大的历史意义。为什么这么说?
    我在2000年到2005年在莫斯科工作,莫斯科有一个著名的画廊叫“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这是19世纪沙皇时代一个非常成功的资本家兄弟两个人终生没有结婚,他们经营的非常成功的事业,把他经营的所有利润拿来干什么?收购当时沙皇帝国时期俄罗斯青年画家的作品,这些人有的是学生,有的很贫困。可以不客气地说,整个现代苏联,大家都公认是绘画水平很高的,实际上就是靠这个画廊支撑起来的。这个画廊到现在,到苏联时代被政府接管了,都是被专业的画家委员会管理,这个画廊规模不断的扩大,而且是长期的展出最著名的大师的作品,包括列兵等等,都在那儿长期展。而且有一个特点,中小学生只要是老师集体带着去,免费参观。
    大家都知道,公认俄罗斯的人文化修养、艺术修养很高,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我觉得崔先生的“名人榜”,如果能利用现代传媒的手段,比如互联网作为一个像中国的“特列季亚科夫画廊”工作,不仅在商业会为各位画家带来成功,也会为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水平、艺术水平的提高起到非常的作用,所以我觉得崔先生这个工作,再过十年,或者是再过若干年,我们会认为,你有可能是中国的“特列季亚科夫”。
    第二个观点,我不太同意“精英”的观点。有钱人可以拿大钱去买名家的作品,但是普通人是不可能的。那么普通人有没有权利欣赏艺术呢?也应该有,我们可能没有钱把画买到家里挂在家里收藏,或者是作为给子孙留下的遗产。但是我们可以在互联网上,或者是像特列季亚科夫那样,对孩子免费开放的长期的、永久的展览上,能让我们的孩子们,不管是贫穷的孩子,还是有钱人的孩子,都能站在同一个水平线上欣赏最高的艺术,我觉得这应该是崔先生要考虑的问题。
    第三个观点,我很忧虑。在莫斯科我就感觉到了,如果以克里姆林宫为核心,我们在莫斯科转圈,别的城市我也去过,但是没有住过。我对莫斯科有一个特别深的感触,当他们在修缮一个建筑物的时候,外墙是保留的,他把里面都弄光了,然后一层一层修,里面现代化的东西一应俱全,但是外边如果是16世纪的建筑就是16世纪的建筑,如果它是17世纪的,或者是沙皇时代,甚至于是苏联式的,它就是苏联式的。所以这个城市的美丽体现在什么地方?就是它有一个历史感。
    如果你从市中心王外走,这是亚历山大时代的风格,再往后是列宁时代,再往郊区走,有可能是赫鲁晓夫时代的建筑,这个城市的艺术生态保持得非常好。我们北京可以说,大家都说环境保护,保护生态平衡,我觉得北京的生态已经被破坏了。
    那么现在,我觉得这个展览,看了几个画家都是非常传统的。而现在中国的艺术生态怎么样来保护?我觉得就需要有一些像杜全兴老师、赵老师这样的,我们接手中国画的传统,不要让它被日本的漫画、韩国的漫画,美国的漫画淹没了,我觉得今天这样的展览就非常有意义。当然不排斥外来的东西,但是我们民族的东西,怎么让它仍然在艺术环境中,在艺术生态中不要被外来的东西吞没了,我觉得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事情。
    我的女儿在学画画,她学电脑艺术画画,她就是看着日本漫画长大的。我在跟她讲传统,就讲不进去了。如果说今天在座的八位画家,能够在坚守中国艺术传统,在中国现代艺术的状态中保持他的生命力,怎么能让中国的艺术生态平衡,这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所以,今天这个展览,包括你建的“名人榜”,我觉得非常有意义。你将来会载入史册的。谢谢!
   
    阿威:他已经载入史册了。我就跟你这么说,你刚才说那话我特别同意在哪儿?就是现在有很多非常小的孩子,他已经在互联网上,在什么地方受了西方的教育,他把中国的很多优秀的东西丢了,丢了之后,就是你去跟他说,他已经听这个了,他喜欢日本漫画式的东西,为什么他们喜欢?是因为人家有强大的传媒作用。
    现在崔英龙的做法,就是用媒体,尽管他现在势单力薄,尽管有像我这样的狐朋狗友帮衬一下,但是他是一个非常好的先河,为什么你们大家会认可?我觉得他真的会载入史册。我认为传媒的作用太重要了,有一次就是个人搞的画展,这个画展就说我的画根本没人看,我今天请你来,知道有一些人喜欢追星,我只是作为一个传媒点,不是说我有多大功力,只是在一般人的眼里我去主持,所以他就告诉很多人,我去主持,很多人就来了,当然那场和这场不能同日而语,搞了之后大家吃完饭就走了,就是我们所说的老三套。
    走了之后,事隔一个多月,我的一个朋友给我打电话说:“阿威,你还记得你给谁主持画展吗?”我说:“谁啊?我都忘了。”我的朋友说:“哎哟,人家现在把你当恩人啦!”我说:“不至于吧。人家请我去,还私下给我费用了。”他说:“你可不知道,人家现在的画已经卖了几万块钱一尺了。”他说:他的画现在已经订到两年之内不能休息了。我说:“这么大的作用啊?”他说:你可能不知道,他把你主持的光盘录下了,录下之后他回去给他的朋友,人家看了光盘之后才觉得不一样,这就是传媒的力量。
   
    王静明:我补充两个字,其实就是思想上的一种导向,你让人看什么东西很重要。
   
    阿威:人家一看你找了阿威来主持,这就跟媒介联系了,这种模式他就喜欢了。有一些人就喜欢这个东西,因为这个东西接触起来比较懂,你让所有人都知道这个是水墨,这个是人物,说得都非常专业。
   
    崔英龙:讲得非常好,今天的时间比较长,刚才三位老师已经发言了,现在走了一位老师,剩下七位,每个人两分钟交流一下。
   
    赵玉凤:我今天觉得这个会很亲切,我有一个感受,我在国外做展览的时候,就是因为这个画,澳大利亚的一个艺术顾问看上了,他说你想不想上澳大利亚去展览?我说:“我巴不得去呢。”然后他说:“你这两幅画,我要把它买下来。”我说:“你都要请我去了,我还不送给你。”“绝对不要”。我就非常感动,其中有一幅是这个,还有一幅我没有画。两幅画他拿走了,比这个还小一点,非常好,回去以后一个月就来了邀请函,因为他喜欢我们古代的东西。我这个形象是古代的。
    还有一个就是自然的东西。就是你在自然界写生下来,你把它创作成画这样的感动他,她是一个女同志,她抽烟,就在屋里来回走抽烟,说:你想不想去,我不保证你能展览,但是我要回去给我们的院长看,她回去一个月之后邀请函就来了,院长非常高兴。
    还有一个就是在中国的大使馆我搞过展览,也体会到了对画家的重视。今天这个体会,我也是同样的感觉,而且更好的是家里的人重视我们国家的画家。我喜欢这个,为什么?他把你当一个画家,把你当一个人。因为在咱们国家里,有的人对自己国家的画家、科学家,演员什么的,有时候很不尊重,很不友好,让你觉得不用当名画家,也不用当名演员,不是骂你就是让你生气。你不知道为什么就生上气了。我这个画家怕生气,但今天我一点都不生气。我非常佩服我们的总导演,他让我的作品拿出来,我拿最好的,人家是为什么呢?人家喜欢画,你画的东西他喜欢,你为什么不给他画的呀?这是我的态度。
    还有我们的演员对我们画家也非常重视,我们这八位画家今天是很幸运的,请了最高的理论家。所以我在许多的场合,除了在国外,在使馆里面,我觉得这个档次确实是很高的。当然有的人说,那是包装什么的,我不觉得是不是包装,但是你要诚恳地做你的画,他承认你的画好,你当然高兴,不好也是应该的,因为中国的画家太多了,一出国都是好样的,中国人很聪明,我非常佩服!
   
    杜全兴:我对今天的展览,可以说十分满意,特别满意。因为特别高兴,好像受到一种特殊的待遇。给我感受最深的是名人榜的崔先生,再次就是主持人光头先生,给我一个感觉最深的,我发现十个光头十个厉害,十个聪明绝顶,他的口才你不承认不行,我看他真是口若悬河,脱稿,利马宣言,真是特别靠,他的主持非常到位,所以我对他表示十分的尊敬和感谢。
    另外以后像这样对画家的宣传模式,我希望能够进行下去。对真正搞艺术、搞学问的人是一个很大的鼓舞,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我在国外讲学很多年,东南亚对咱们的艺术很喜欢,但是对他们来说一言难尽,他们的思想比较灵动,就促成我们在现代这个社会中生活,希望你们这些年轻的画家不要学习我这种顽固派,我是受我老师的影响,太传统。因为我已经进入这个圈子了,再让我走一些新的东西,我就走不出去,因为我从小学的就比较传统,现在我画了一辈子的传统,像仕女人物这些东西,顶多画一些小写意,花草这些,现在特别赶时髦的东西,不行。
    我的意思就是说我要走我自己的路,做传统的东西,把它发扬光大,希望改进的东西你们年轻人能够去继承、发扬。谢谢!
   
    孙甲平:第一,能和学者、专家、教授在一块听一听他们对当今形势和绘画理论的一些探讨,使我非常荣幸,特别是名人榜搞得这么圆满、非常有特色,也是我非常幸运的。
    第二,就是形式和内容。
    我的感觉,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是西洋的也是中国的,不惜古与今,自己写法有丰产。
    第三,作为一个画家来讲,一定要在中国美术史上立一把交椅,要扛住寂寞,扛住贫穷,明天更美好!只要你奋斗了,明天就有希望。
   
    王静明:这个活动等于是通过(石先生)把这个活动做起来,我家离名人榜非常近,所以我们几个都经常在一起,帮着一些策划,搞这些东西。通过这个过程,我心里有一种体会、感受。作为一种感觉,用了一个新的形式来把画家的很多工作去完成了,画家只有踏踏实实画好画就可以了,可视当代社会我们面临的问题是第一要做好画家,第二要做好经纪人。如果像范增老师那样的概念,他就不用自己当经纪人,作为我们现在年轻人,这种状态就是自己不光画画,还要去做经纪人。在这种情况下,我提前走了两步,就是一边走向社会,一边作画。
    我以前一直是学到工笔,然后学壁画。颐和园里面长廊上就有我画的壁画,其实一直在每个领域当中去探讨,但是总要根据自己找到自我的概念。
    所以,我结合了很多姊妹艺术,姊妹艺术,我是盆景协会的会员,同时我在搞盆景,同时又是中国插花学会的会员,根据我本地域的特色。所以搞这些东西,我现在的山水画就借用了中国画写意花鸟的用笔方式来画中国画山水画里面的概念,这是我原来想的一种方式,一直尝试这样去做,这只是一个小手段而已。
    其实真正能打动别人的是你对这个画付出的情感过程。我一直在探讨这个问题,而且我和崔导经常聊的问题也是这个问题,就是想做一个理论性的东西。其实每个画家只要画三、四十年都能画,但是怎么去画,想怎么画,那画是谁,是心里的画,还是物像,把很多东西区分开了,能上升到一种境界,画是一种语言,是来说话的,或者让人用视觉去感受你的语言和美。
    今天是学术讨论会,聊这些话题是非常多的,因为我的感受特别多。今天有这些专家,有两位,还有全体工作人员都非常辛苦,衷心的感谢他们,衷心的感谢各位老师。
   
    张家林:毛泽东那会儿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实际上毛泽东没有做到,真正做到的还是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像“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八亿人,那十年就八个样板戏,能做到百花齐放吗?他没有做到。但是我们现在做大了,通过八个人的展览,至少像八个花朵,每个人都不一样。所以我觉得现在这个社会给我们提供了这个平台,书画名人榜又走到了社会的前头,组织这么一个“八人画展”,我觉得很好,特别感谢崔导做了这么一件好事,我也特别感谢崔导和工作人员给我们提供了这个平台。
    听了几位专家的发言,我也很受启发。有时候画画,光研究一些笔墨、构图、点线面、形式美这些东西,但是作为理论,刚才这位老师讲了,你们这几个人回去以后,要上升一下理论,我觉得这个挺重要的,要总结一下。你要想提高的话,必须得总结一下理论。
    去年我上荣宝斋画院又进修一年,给我深刻的体会,就是还要去学习,经常和大家在一起,就是不一样。因为我们站的高度和专家的高度是不一样的。专家站的位置比较高,所以我觉得他们说的这些东西还是挺有收获的。谢谢专家,谢谢在座的各位,谢谢名人榜。
   
    苏京凌:我说两句,中国书画名人榜,崔导主办的这个展览,我就是两个字,非常“经典”,非常“前卫”。确实非常前卫,你看我们国家,不论是美院也好,还是艺术研究院也好,办的展览就是刚才夏老师说的都是领导剪彩的形式,所以咱们这个展览是非常前卫的。
    第二,我们当代的画家一直探索一个问题,刚才我非常赞同这位提问者的提议,就是中国人什么叫传统艺术?什么叫中国画?这确实是值得我们画画的人去思考的问题。关键是中国文化的问题,也确实值得思考。
    你想,现在学美国人的画,你把中国人那么多美好的东西都丢掉了,你还学什么美国画,把孔夫子的东西都丢掉了。我认为什么叫传统?什么叫中国画?什么叫中国画的笔墨?既然是一个学术研讨会,作为我们画画的人,确实应该思考。现在画画的人是冷静下来了,我过去是乱画过,画了很多东西。后来王老师给我们讲了很多问题。
    有一次上课,有一个同学画王沂东老师的一些山水,挂在墙上就被批评了。说:你不要画他的画,他那个人现在都定位不了,将来什么程度都不知道,你还学他的东西。所以学画画,就反对近亲繁殖,近亲繁殖是很可怕的。我认为要清代以前的东西还是高,还是有古法的,确实还是好的。我们民族的东西确实有很多好东西。但是现在这个社会的浮躁,信息的浮躁,每个人都静不下心来去好好研究,探讨。这是一个大话题,谢谢各位!
   
   相磊:作为画家我是一个很内向的人,但是这次活动对我的影响非常大,以前参加展览都是挂挂画,大家看一看基本就结束了,这次崔导这个活动搞的,在中国确实开了很大的先河,就像刚才老师说的,将来肯定会载入史册。今天我特别感谢他们,也感谢著名的理论家袁宝林老师、付京生老师、夏冰老师,你们在百忙之中来给我们做学术研讨,非常感谢!
   

八位画家与著名评论家袁宝林、付京生、夏冰、主办方崔英龙总编合影

    崔英龙:非常感谢三位老师还有八位画家,今天的讨论会到此为止,我们的展览圆满成功,既有形式,又有内容。大家在发布会之后把自己的心得谈了一谈,我刚才跟三位老师讲了,我们不是脑子一热这么玩,我们是蓄谋已久,可能明年或者是后年我们将在中央电视台全球播放一台大型晚会,叫“中国书画名人榜年度颁奖晚会”,用电视这种手段向全球播放。每年我们会在书画名人榜上,关于山水、花鸟、人物,对本年度进行梳理,包括拍卖行、古玩市场,包括书画家。我们到时候会请三位老师,有时间的话做我们顾问团的顾问。现在就发出邀请,谢谢各位!
   
   
 

发布时间:2009-1-9 3:53:35        阅读次数:3219

 
北京中视锦亮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编辑部地址:中国· 北京丰台区丰管路1号院    邮政编码:100071
联系电话:010-83663611( 业务咨询 ) 010-83661847( 销售书画 )    传真:010-83663615   客户服务:QQ:124573061
网上展览:http://www.shuhua365.com    电子邮件:shuhua365@163.com

国家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京ICP备06026086号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经营许可证:京ICP证060473号

Copyright ©2008 中视锦亮国际传媒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