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欢迎加入中国书画名人榜! 欢迎对我们的网站提出宝贵建议!

首  页 视频专栏 嘉宾访谈 名家寄语 理事顾问 组织机构 文房四宝 网上展览
亦文亦画乐无穷

亦文亦画乐无穷

著名学者、画家牛克诚的学术、创作之路

文/董荣

    牛克诚很小的时候就整天翻弄一本书,那书没有封面,一页一页都是一些似画非画、似字非字的东西。也许是这种奇妙的形象与儿童的心理相亲近,它让少年时的牛克诚乐此不疲。当时他只是看那些勾勾弯弯的象形字,觉着有趣。到了中学时,就开始读那些象形文字旁的正文了,也就常常什么“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井田制”地跟同学们神侃。后来他才知道:那本书乃是郭沫若先生的《甲骨文字研究》。
    这是一本研究甲骨文及金文的著作,是通过甲骨文、金文而复原商周时期社会历史的古文字学、历史学书籍。这样一部高深的书,竟是牛克诚的启蒙读物之一。后来就总有朋友跟他开玩笑:你在幼儿园时就开始读历史学博士生的必读书了。牛克诚说:我当时是把它当画看的,并不懂。翻这本书可能只是一种偶然,但它却培养了我的人生价值观,这就是崇尚学问,以读书为乐。
    1979年高考,牛克诚的成绩位列辽宁省文科第3名、抚顺市第1名。当时,报考法律、经济等应用学科已经十分热门。老师、家长、同学都鼓动他报考此类专业,而凭他的成绩,随便报考个什么重点大学的政、法、经专业都一定会被录取的。但他却执意要报考文、史、哲。那时的他即对中国古代的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怀着尊敬与憧憬,一提起司马迁、李白等就有说不完的话题,而对法律、经济等却提不起精神,觉得它们没有任何乐趣。这与他读那本《甲骨文字研究》很有关系。他当时有一种强烈的学术英雄主义崇拜心理。凭他当时的中学知识所知,郭老是认识甲骨文最多的人,他要做一个像郭老那样能认识甲骨文字的人。
    于是,他在填报志愿中填写了两个专业,一是北京大学中文系,一是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拿到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的录取通知书,他兴奋得彻夜未眠,尽管同学们还在为他有那么好的成绩却报了一个冷僻专业而惋惜。
    进入北大之后,他大部分的时光都是在图书馆中度过的。当时,郭老的《殷契粹编》、《两周金文辞大系》等甲骨文、金文方面的书都是“库本书”,不能拿出馆外,也很不容易借到。他就极早地到图书馆去排队,一天下来,能够借到这些书就特别开心。那一段时光,他用硫酸纸描摹了数以万计的甲骨文、金文字形,并抄录了郭沫若《卜辞通纂》、唐兰《古文字学导论》、罗振玉《殷墟书契考释》、王国维《古史新证》等书的重要篇章。由此,他既体悟了古代先民创立文字之初的“汉字思维”,也养成了探究高深学问的深厚情结。
    从北京大学毕业后,牛克诚到辽宁省博物馆工作了一年。辽宁省博物馆以馆藏宋元名画之多而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并称国内三大博物馆。在这里,牛克诚近距离地看到了那些原来只是在画册上看到的周昉《簪花仕女图》、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李成《茂林远岫图》等真迹。他看到了一个在古文字之外的古代图像世界。著名书画鉴定家杨仁恺先生也希望培养他从事书画鉴定。然而,笃情的牛克诚仍执意要研究甲骨文。
    1984年,他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原因就是该系毕业后可以留在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而郭老主持的甲骨文大型资料汇编《甲骨文合集》的工作就由该所担当。还有,郭老也曾兼任该所所长,而牛克诚的导师田昌五先生也正是郭老亲自主持的《中国史稿》的骨干成员,这样,在郭老历史学的传承谱系中,牛克诚就成为第二代传人之一。
 
 
    牛克诚后来并没有研究甲骨文。这次与甲骨文分手是由于“非个人、也非由个人能够控制的原因”。从他对甲骨文、郭老、田昌五及历史所等那么饱含深情的叙述,可知他与甲骨文的分手一定是一次痛彻心扉的经历。
    他仍以不变的深情执着于学问。那本《甲骨文字研究》一直带在他的身边。
    牛克诚在学术界被广为知晓,是由于他那本《色彩的中国绘画-中国绘画样式与风格历史的展开》,是一部近70万字的研究中国古代绘画史的学术著作。
    绘画与甲骨,一个是画,一个是文字,是两个相差很大的研究领域。但只要读过《色彩的中国绘画》这部著作的人都会感到,牛克诚在这里所用方法,与郭老的社会史视野下的甲骨文研究、与他在北大考古专业所学的考古“类型学”的手法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本书中对于材料的旁征博引,又仿佛可以见到他当年在北大描摹甲骨文字形的穿凿工夫。从甲骨到绘画,只是表面上的移情别恋,而牛克诚对学问的深厚情怀则始终如初。他说:“我跟学术有一个约定。”这个约定就开始于他儿时翻阅那本《甲骨文字研究》。这让我们联想起古时候婴儿的“抓周”,那是一个定下了他一生志向的行为。
    《色彩的中国绘画》出版后获得了国家图书奖、全国优秀艺术图书奖、文化部艺术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中国艺术研究院优秀科研成果奖、“色彩中国”学术奖等。问到获奖感受,牛克诚说:坦白地说,获奖我自然也很高兴。但我更看重的,是我的工作是否能够担当起这些奖项。我不能说我的学问比别人做得好,但有一点我则可以说,我一定是比别人多下了一些笨功夫的。如果说这些奖项是对于像我这样在学问上肯于下点笨功夫的人的一种认可,我倒是乐于接受它。
    其实,这部著作,不仅是由于其花了巨大的功夫,对中国古代色彩绘画(如工笔画、壁画、院体画)等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了细致梳理,对这类绘画的作品样式风格进行了深入探究,而且,它也以富于思想深度的学术思考探研了一系列绘画史问题。或者说,光是笨功夫的话,也绝写不出这样一本“对于中国古代绘画史研究具有创造意义”的学术著作。
    我们一般读过的中国古代绘画史都是以“水墨”为中心词写成的。在我们的想象中,一提起古代中国画,就是黄、倪、吴、王“元四家”,就是石涛、八大等“四僧”,中国画好像都是灰秃秃、黑乎乎的。《色彩的中国绘画》就通过细致的研究考证,向人们呈现了中国画异彩纷呈的“色彩”世界。它告诉人们,色彩的中国绘画是怎样发生的,它的技法与观念等是怎样形成的,水墨画又是如何取代了色彩绘画而成了中国古代绘画的主流形态,色彩的中国绘画在历史上又经过了几多变体,色彩的中国画是如何走上风格化道路的,中国古代绘画又是怎样 “非绘画化”的等等。在这部著作中,牛克诚用历史学的材料处理、考古学的类型学分析及图像学的阐释方法,将对绘画作品细致的语言技法分析与时代社会思潮相结合,将绘画技法层面与绘画的创作主体相结合,以新颖的视点、独特的手法和翔实的材料,做出了令人信服的研究。它极大地改变了我们对于中国画的原有印象,使中国古代绘画在我们的视野中呈现出一个完整、全面的风貌。
    但是,牛克诚并没有满足于这一研究。他考虑到这部《色彩的中国绘画》主要是侧重绘画史的纵向梳理,而就中国古代服饰、建筑、绘画等方面的色彩观念及其表现等,还需在横向上一项项地深入研究。从2003年起,他开始领衔主持“中国传统色彩学”这一国家艺术科学“十五规划”的国家重点课题。如果说《色彩的中国绘画》是在告诉人们,在中国古代,色彩绘画与水墨画一样渊源有致、自成体系,那么,“中国传统色彩学”则想告诉世界,与西方色彩学相并峙,在古代东方,还存在着一个“中国色彩学”。
 
  
    牛克诚还是一位著名画家。尽管自古以来文人画画就是一个传统,而且,他们还有一个专门的称呼-“文人画家”。但这些文人画画主要是业余消遣,而且也主要就是画那么几笔。牛克诚与这些文人画家很不相同,他是一位将绘画作为绘画来创作,并建树了独特绘画语言的专业水准的画家。他的国画作品《文明悠远》入选了首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该展览是我国举办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美术展,在首届双年展中,入选的中国画画家不过40余位,牛克诚是与龙瑞、田黎明等并列的双年展画家;2004年,他的作品《山水在怀》又入选“十届全国美展”这一国家级展览;他还在北京及东京成功举办“牛克诚绘画展”;同时,他还出版了《牛克诚写意山水》画册,其作品被编入《中国当代美术全集·山水卷》、《当代中国工笔画选集》等具有当代绘画史意义的画集中。
    牛克诚以青绿山水画著称。这一绘画形式在唐宋时期曾经历了一个辉煌历史,但随着北宋以后文人画的兴起,这一山水语言形式的发展受到遏止,在当代画坛,与工笔重彩人物、花鸟画相比,青绿山水画家更是凤毛麟角。但牛克诚选择这一绘画形式,并不主要是由于画这种画的人比较少,他是在整理了色彩的中国绘画发展史后,发现了青绿山水在语言上的再兴必要与可能,从而在这一绘画样式上投入了更多的精力。从古代绘画史的发展历程看,水墨浅绛山水与青绿山水是并行的两条发展线路,而这两种山水形式不仅仅是语言上的划分,而更在其背后各自隐含着“文人”与“工匠”、“水墨”与“色彩”、“写意”与“工笔”等不同创作观念。在古代,这些观念是互相对立、难以调和的。而牛克诚的青绿山水,则将水墨与重彩结合起来,写意与工笔结合起来,用水墨呈其韵,重彩显其质,融合了水墨的流动感与重彩的塑造感,从而以独特的绘画语言成为当代青绿山水的代表画家。
能够将水墨与重彩这两种绘画语言统一于青绿山水之中,与牛克诚宽广的绘画史视野有关,也与他全方面的绘画素养有关。他不但精于色彩,同时,也擅长水墨,而且在书法、篆刻方面也有相当的造诣。他的书法作品早在1987年就入选“第二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而这次展览是首次通过全国征稿的形式举办的书法篆刻展,代表了当时书法创作的最高水平;他的篆刻作品也在当时很有影响的“中意杯”、“银河杯”等全国书法篆刻大赛中获奖,而当时的大赛也并不像现在这么多;他还是当年北方篆刻重要社团“北京印社”的十余位首批会员之一,其他的会员是大康、王镛、陈平等;《牛克诚写意山水》是他水墨山水画的展示,不仅体现出他对于线条的高超驾御能力,也体现出他对于墨色的细微感受力。1997年,他作为“日本国文部省特聘海外艺术家”到东瀛学习日本画,他在系统地学习了日本画技法的同时,也激发了对中国的色彩绘画的兴趣,这不仅促成他日后以“色彩的中国绘画”为研究课题,也促使他成为一名当代青绿山水的艺术实践者。
    牛克诚是具有思想深度的当代画家,他将自己对于中国画一些理论问题的思考,形成一系列学术主题,并通过研讨会、画展、评论等形式进行探究或推广。在日本期间,牛克诚策划并主持了在日中国艺术家“中国艺术与世界艺术”研讨会,回国后,他又策划并主持了“中国画色彩问题研讨会”,都成为一时话题。他还担任全国第四、五、六届工笔画大展,首届全国重彩画展,“彩墨境界”、“东方既白”、“学院工笔”等学术展的学术主持或评委。他撰写了《工笔画-超越的行程》、《当代工笔画的语言形态》、《超越的语言与语言的超越》及《当代中国画格局中的工笔画》等,从绘画观念与语言形态等方面论述了工笔画的当代价值;他还与画界同仁创办了《东方岩彩》杂志并担任主编,这是国内第一个以岩彩艺术为探讨核心的学术期刊。这一系列理论工作,使他获得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与中国工笔画学会联合颁发的“重彩画研究与创作学术奖”,他也成为当代工笔重彩画领域位列前沿的重要理论家。
    在牛克诚的工作室中,写字台的旁边就是画案。读书、写作累了,他就画上几笔,画累了就又读书。这两项工作既互为休息,又相互促进,从而使他的绘画史研究渗透着感性体验,也使他的绘画创作拥有着理论支撑。牛克诚非常满足、自乐于这种亦文、亦画的状态,在这一状态中,他享受并创造着……
 
 
(载于《中国文化报》2008年6月16日)

发布时间:2010-7-22 15:20:00        阅读次数:1107

 
 
----合作媒体----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国美术家协会| 中国书法家协会| 中国美术馆| 中央电视台| 新浪网| 百度搜索
好123网址之家| 北京网站建设| 艺术114| 雅昌艺术网
网站介绍 | 网站大事 | 演播现场 | 服务内容 | 招聘启事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汇款帐号 | 法律顾问 |健康顾问

北京中视锦亮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编辑部地址:中国 · 北京丰台区丰管路1号院    邮政编码:100071
联系电话:13311317289      传真:010-83663615   客户服务:QQ:124573061
中国书画名人榜:www.shuhua365.com    电子邮件:shuhua365@163.com
国家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 京ICP备06026086号-2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经营许可证:京ICP证060473号

Copyright ©2005-2006 中国书画名人榜 版权所有